2016年96号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学校信息化规划

2019-10-12

1561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文件


辽建院〔2016〕96号

-----------------------------------------------------------------------------------------------------------------------------------------------------------------------------------------------


                     关于印发《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单位、部门:
      

                                            现将《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2016年12月23日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教务处拟文           2016年12月23日印发
 ----------------------------------------------------------------------------------------------------------------------------------------------------------------------------------------------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支撑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教育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学校要切实增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加大投入,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智慧校园的发展目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部署,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以信息技术在我校教学和管理的充分应用为导向,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为加快实现“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面向未来,以人为本。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互联网+教育”为指引,以“信息技术+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努力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环境和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根据我校学科建设的特点,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把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推广和网络信息安全系统作为建设重点,逐步提高我校各部门的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3.整合资源,协同推进,服务社会。坚持信息化的校企合作共建模式,规范建设标准,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在校际、合作单位之间实时共享。
4.突出重点,融合创新。优先实施学校和师生急需的项目,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纳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环节,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高职教育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我校各教学场所实现光纤主干网络带宽达到万兆、双万兆核心交换机实现双机热备、扁平化的大二层网络管理、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完成、网络教学平台推广应用效果良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基本实现,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和数字校园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拓展延伸,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建成,信息化推进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基本实现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整体水平位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采用“校企合作+自主建设”的模式,加快改造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提高终端设施普及水平。到2017年,学校出口带宽2GB以上,师机比不低于1:1,生机比达到国家标准,我校所有教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达到100%。到2020年,校园主干带宽达万兆,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4GB以上,在原有的数字校园的统一数据管理平台下衍生各种应用系统不少于50个,信息应用系统涉及部门达100%,优质教学资源达50T以上,网络教学平台将是我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托,移动掌上校园将是我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
 2.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建设。重点打造“一个中心、两个系统”,即在北校区建立异地数据灾备中心、在南校区数据中心建立虚拟服务器的安全防御系统、数据库安全隔离系统。2018年前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向上与国家、省平台对接,形成统一管理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我校教师和大多数学生“人人有账号”,实现区域间、班级间、师生间的互动协作、研讨交流、师生自主学习研修,让各种教学资源快速直达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直接传播到师生手上,形成开放式教育体系。
3.加强校企合作,与社会充分融合,更好的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学校管理和学生活动等全面数字化、智能化,引导优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到2017年,与苏州二建合作建立施工现场远程教学互动平台,与辽阳移动公司合作建立呼叫服务中心互动教学平台等与社会充分融合的网络教学平台,大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我校创建10个特色鲜明、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校企合作互动教学应用平台,以智慧校园建设全面践行我校服务社会的责任。
(二)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
加大优质校本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国家和省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资源,建成一批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本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到2017年,基本实现我校的网络课程建设初具规模、计算机网络技术类和电子技术类数字模拟仿真教育资源全部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体系进一步完善,优质资源应用得到普及。
(三)加强信息化应用研究
1.建立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以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促进教师和各类管理人员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力、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信息化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到2017年,完成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到2020年,建成一支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和管理队伍。
2.开展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与应用。支持学校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课题,鼓励学校和信息化部门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应用开发和教学改革与实践。开展网络教研、远程教研培训,培养学科教研队伍。2016年-2020年,继续以课题研究与应用为抓手,着重培养一批省级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骨干教师,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内容、方法的融合创新。
3.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逐步推进“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引导师生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学习和研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空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2017年,我校30%以上的教师要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设网络教学课程。到2020年,我校80%的教师要开设网络教学课程。
 (四)加强新技术、新媒体、新产品的教育应用推广
开展智能化信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和试点工作,开展专递课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载体的研究和应用,不断丰富我校的移动掌上校园和统一身份认证的功能模块,以新型载体促进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创新,满足计算机、手机等不同终端人群的教育需求,最终实现我校的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考核评价机制建设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考核、评估、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导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开展教育信息化先进二级教学单位和先进个人创建活动。